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生命的最后一程——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主任成文武

2025-09-29 06:06:22 / 攻略指南

中西并用,从整体观出发提供照护

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安宁疗护是重视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生命尊严及权利,强调“全程、全人、全面”的全队照顾,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异曲同工,因此在进行安宁疗护时,与中医药治疗护理相结合,不仅能够治病,还能治疗患病的人,使患者及其家属从已有的认知和传统的治疗方式中接受安宁疗护。成主任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如果你给临终患者解释抗肿瘤治疗方案是靶向治疗、应用络氨酸激酶小分子通路等等,他们是听不懂的,太深奥了。但是他们最关心的是需要医生护士告诉他:‘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我需要怎么样保养让我活得更好一点?让我怎么预防复发、预防转移?’ 这时中医博大精深的食疗或者情志调理的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他鼓励科室的护士去学习传统中医理论和适宜技术操作,比如用皮硝外敷缓解腹水、胀气。科室中的安宁疗护护士还在自发地组织学术讨论,研究中医药舒缓技术如芳香疗法、音乐疗法在安宁疗护中的作用,甚至还研发了针对造瘘、乳 腺癌伤口渗出等的抗菌、生肌膏药,以及针灸、针刺的对症处理,积极地帮助患者减少疼痛,舒缓放松。结合中医整体观理念,护士们将患者看作一个整体人而非躺在病床上等待生命结束的人,患者及其家属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且有不同的需求,这样护士既能够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也能够使护士自身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在参照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规范和指南工作的同时,成主任科室的工作中加入了中医特色内容,明确发挥中医药在安宁疗护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已探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医护相辅,创建良好的科室人文环境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工作人员间的人文关怀也能传递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安宁疗护工作中医生和护士的作用几乎等同,一些护理的工作比如患者疼痛的观察与记录,压力性损伤、发热的护理,尸体料理等工作量十分繁重,但是护士们为了能更好地帮助癌症晚期患者,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主任回忆刚开始进入临床的时候,和他搭班的值班护士经验非常丰富,向他介绍了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与道理。他不会因为自己是医生而不听护士的“指手画脚”,而是护士说得对的他就一定接受。成主任认为医护关系的融洽能够事半功倍,这在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团队之间需要好的相处与合作,才会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医护人员彼此不信任,合作时态度不好,那结果可能对患者也不好,最终反过来患者的满意度就不会高,这是环环相扣的关系”。成主任说,“我们科室的医生、护士、护工经常是坐在一起吃饭,医生与护士之间有好的东西也会相互分享,我们的团队成员相当紧密,如亲人一般。” 安宁疗护服务的人群除了癌症晚期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乃至广大老年人群在生命终末期阶段对安宁疗护等健康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而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和学科的推动需要医护共同努力,不仅要实施基础研 究,也需要开展临床试验,通过数据和成果的展示,让更多的医护工作者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成主任的科室,鼓励医生和护士共同写文章,特别是会鼓励护士多去总结安宁疗护工作,不仅对护士的职业发展有益,也助力护士在专业领域发出声音。与此同时,成主任的科室还接收很多高校护理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体验安宁疗护工作、完成毕业课题、撰写研究论文。医生、护士、学生共同工作、相互扶持,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成主任称之为“真正有血有肉的论文”。即使有些文章没有被发表,但是这种合作形式使得医疗、护理业务相互渗透,既可以促进护士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能促使护士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得以提升。

鞭长驾远,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大陆开展安宁疗护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为各种疾病晚期患者提供日常生活照护、止痛、缓解疾病症状所造成的痛苦等舒缓医疗照护服务,减少了昂贵的辅助检查费用,增加了情感关怀和心理抚慰等服务内容,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医疗卫生资源,且较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近几年国家颁发了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也为我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在全面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完善安宁疗护服务供给之时,成主任对未来能够持续发展安宁疗护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需要加大对安宁疗护工作的宣传来提升大众的理解与支持程度。安宁疗护工作从名字上的变更可以看出已经在不断地体现人性化,成主任的讲课中把它称为“安宁关怀”,更加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成分,让患者更能接受,也将早期患者认为的“放弃、姑息”的理念转变为主动地为其提供帮助。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一直持回避、忌讳的态度。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患者及家属缺乏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很少能够直面死亡。因此需要更多地向大众进行有关正确看待死亡的宣传和教育,要和患者讲到位,帮助他们用一种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临终生活。第二,安宁疗护是一个专业,需要科学化发展并培养更多专职人员。目前这个领域的指南或者文献较少,也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患者和家属如何开展有效的沟通,常见症状的诊疗和护理规范,团队之间如何开展合作等都没有规范和参照。提升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关注这一群体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因此需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的力量,构建安宁疗护教育体系,加强安宁疗护学科研究;充分利用安宁疗护专科培训基地,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与临床实践培训模式的科学性,培养、培训更多胜任学员。第三,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3个安宁疗护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为我国安宁疗护专科发展提出了方向,是我国安宁疗护专科事业发展的里程碑;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分工合作,为公民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从立法层面把安宁疗护列入国家健康体系,安宁疗护服务形式正式被国家和政府承认,这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未来有关安宁疗护学科的归属、技术服务的收费、专业医护人员的晋升和绩效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和落实到位。最后,成主任也希望能够更加健全和丰富保险制度,让患者能有更多的保障,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更加顺畅。

人文,即重视人、尊重人、关 心人、爱护人的文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安宁疗护团队踏实、团结,在平凡的岗位上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将这份大爱播散给千千万万身患疾病的家庭,让患者走时没有痛苦、心灵安详、家属接受, 可谓慈心为民,造福社会。

(本文刊载于《中国护理管理》2023年第23卷第1期)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邓寒羽

作者单位:《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编辑部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