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为什么被称为中堂?这是多大的官?

2025-10-20 10:05:42 / 攻略指南

”中堂“历史溯源

关于中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唐宋时期,宰相在中书省办公被称作中堂;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元朝;第三种则是明朝内阁办公的地方,阁老居于中央,中书舍人居于两旁,于是被称为中堂。

但是,不管起源于什么时候,中堂真正走上历史舞台是到了清朝。

清朝中堂

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继承明朝制度,中央设六部,没有丞相。满清为了让满族能掌控绝对权力,所以六部尚书都是安排满人担任,但是满人懂得马上打江山,能很好治理六部的人才缺很少,于是不得已又给六部配备一名汉人尚书。

所以在清朝,六部都有两名尚书,一名是满人,一名是汉人,满人尚书为尊,但是汉人尚书可以看作是“常务尚书”。

外行领导内行,干事的受制于喝茶的,时间一长,双方都相互不满,工作无法开展,于是皇帝又给六部分别派一个最高领导者。议事的时候满人尚书坐在左侧,汉人尚书坐在右侧,这么最高领导者就坐在中间,这就是中堂!

一般情况下,中堂大人都是大学士,但是不是所有的大学士都能当中堂。

清朝大学士实行三殿三阁制,即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满汉全各一名,但是清朝内阁不像明朝内阁那样有权柄,特别是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大学士只有进入军机处才能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通常情况下也只有进入军机处的大学士才有可能被任命为管部大学士。

另外,皇子也会被任命为管部王爷,比如说《雍正王朝》中,四爷管吏部、八爷管户部、十三爷管刑部、十四爷管兵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权柄。纪晓岚离和珅差多远

不同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嬉皮笑脸,真正的纪晓岚离和珅差了十个刘墉!

纪晓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刘墉: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地方任职就不体现了)

和珅: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

上面最有含金量的官职有领班军机大臣(名副其实的宰辅)、领侍卫内大臣(皇帝亲信中的亲信)、吏部尚书(掌管所有官员的升迁考核,六部排名第一)、内务府总管(替皇帝管理小金库,亲信中的亲信)、步军统领(京城治安最高长官,保护皇帝的身家性命)、户部尚书(管理国库,天下钱财、土地、民籍,六部排名第二)。

所以和珅是宰相,刘墉顶多算个副宰相,纪晓岚则是九卿之一,地位差距还是很大的,两人根本不可能并排走路,于礼不合。

可以称和珅为和中堂,但是万万不可以称纪晓岚为纪中堂!关于中堂的说法起源大致有几种,一是唐宋时期,宰相在中书省办公被称中堂;二是元朝时期宰相称为中堂;三是明朝时期,内阁集权,阁老相当于宰相,居于中央,被称中堂。

清承明制,中央设六部,建立军机处相当于内阁,为让满族掌控绝对权力,六部设两名尚书,一名满人,一名汉人,满人为尊,汉人为辅,外行领导内行,为平衡双方关系,皇帝又给六部各派一名领导。议事的时候满人尚书坐左,汉人尚书坐右,领导就坐坐在中间,这就是清朝中堂的由来。

“中堂”只是荣典,并没有实际职务

首先回答,和珅为什么被称为“中堂”?简言之,因为他是大学士。

大学士的沿革:始于唐代,唐代有弘文馆(后改昭文馆)、集贤殿学士,本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其由宰相兼领者称为大学士。

至清代初期,在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以后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即成为内阁的主官。额定满、汉各二人。各以殿阁之名系衔,共有六名,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

何人用何名,由皇帝个别临时指定。

清代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在所有文职中居第一位,并享有最高的荣誉。一般来说以授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拜相。在公私礼节上都以“中堂”为称呼,不直称其名,即使加有师、保的荣衔或封有侯、伯的爵号,仍称为中堂。

但中堂本身是没有实际职务的,如果不是在外兼任总督,在内兼管部务,即等于空的荣典。中堂是宰相的雅称,但在清代这个宰相还分真假。 和珅是真宰相,刘罗锅、李鸿章李中堂却是假宰相。

中堂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政事堂,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一起在堂中办公。 后来明朝时,废除宰相制度, 用大学士替代宰相的一部分职权。 明代大学士在内阁办公。居中坐着,其他人在二边。 所以称大学士为中堂。

到了清代, 六部都是一满一汉二个尚书。 刑部更是有四个尚书。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扯皮。 所以就分派各个大学士到各部分管。 称为管部大学士。 办公时大学士居中, 尚书在二边,所以也称为中堂。 后来大学士的副职协办大学士也被称为中堂。

清朝中期以后, 雍正建立军机处夺走了内阁的大权, 大学士也就称为空职。 成为高级大臣的加职。 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说法 : “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名,两者兼而有之的人,才是真宰相。

和珅于乾隆四十一年 也就是26岁时,就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开始办宰相的事,乾隆四十八年,和珅34岁那年成为协办大学士。 开始正式成为和中堂。

而纪晓岚到死也是一个协办大学士, 站在和珅面前说话的资格都没有,拿什么与和珅斗。

刘罗锅一直到乾隆死后,嘉庆掌握大权后才成为体仁阁大学士, 但是一辈子也没有进入军机处。 也是个假宰相。 不过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确实是真宰相。是首席军机大臣,职位不比和珅低。 被乾隆亲口称为“真宰相”。而且谥号文正。 也是文官最高的谥号了。 不过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刘统勋死时,和珅才23岁。 还在管理布库。

至于李鸿章李中堂, 是文华殿大学士,虽然是首席大学士。 不过慈禧出于制衡的考虑,也没有让他进入军机处。 所以不能称为真宰相。和珅为什么被称为中堂?

这是因为和珅性本自私贪婪,阿谀之能深得最高统治者的喜欢,可惜心里没装着国家与民生,眼里只装着自已,私心过重,家国不分,贪腐无度,纵有才能也落得遗臭万年的结局。然,犹不解恨。

中堂是清代年间政务中心,掌控全局,相当于宰辅的官员。

史实证明,贪官权力越大,对老百姓伤害的越重,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百姓的悲哀。

心里深恶贪腐之官员,所以再大的官再大的权利,也让人恶之厌之唾之,不得人心,更不得人信任,下场再惨也难解心头之恨。

国之民生愁的只是最上层和最底层。

这个问题回答略为复杂,全因某些电视剧所致。

电视剧里的和坤,被纪晓岚

,刘墉等人对比得略显下风

。可是当年的和坤除贪污受贿,玩弄权术外,单独从他个人才干来讲《和坤传记》吧?或“和坤传"里面详细的介绍,他生平大小事,并非等闲之辈。

他精通七国文字语言,即使

笔者记错,起码汉,满,蒙

(新彊?)决不会错。和坤参与奏折起草(回复外民族)奏折要点要读给乾隆皇帝。

和坤年少与乾隆关系龌龊(许是和隋阳帝弄混洧。也许占百五十,书有则有,书则无一指和坤传)

至于他多大官,中堂多大官用手机一查,一清二楚。笔者就此打住。

中堂”之称起于唐朝(另一说为北宋),宰相们商议国事的政事堂设置在中书省。因宰相们在中书省政事堂办公,故以中堂指代宰相,并不是一种官职,而是一种尊称。明朝以内阁首辅、大学士代替宰相之职,清朝承袭,故内阁大学士又被尊称为中堂。

清朝为了平衡满汉关系,六部各设满、汉尚书一名,分别位于部里东西两侧办公,管理各部的大学士则坐镇大堂,称“中堂”。陈廷敬彼时在朝堂上还只是尚书职,并未加衔内阁大学士,只能被称为陈尚书。候补内阁大学士被称为协办大学士,在正式殿阁大学士空缺时会统领各部,如纪昀(纪晓岚)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主管礼部,也被称为“中堂”;刘墉(刘罗锅)迁体仁阁大学士;和珅拜文华殿大学士,由于乾隆信任恩宠更是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因此,按照官职品秩,有人将纪晓岚、刘罗锅、和珅称为乾隆时期三大中堂。

不过,内阁虽然地位尊崇,但逐渐被束之高阁,架空闲置,由军机处顶替。军机大臣的实权大过内阁大学士,成为宰相的象征。纪晓岚和刘罗锅并未进入军机处,但和珅官拜领班军机大臣,所以《清史稿》说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头衔来自“三殿三阁”,名义上满汉大学士各两位、协办大学士各一位,满编十八人,虽然不会授满,如乾隆擢升富察·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后,后世皇帝再也没有授予此头衔,但同一时期的殿阁大学士数量依旧庞大,被称为“中堂”的人很多,“宰相”遍地走。

后来,清朝中央权威日渐衰落,“礼崩乐坏”,卿大夫八佾舞于庭,除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被称为“中堂”,地方总督、巡抚私下书信、交谈都用“中堂”恭维吹捧,更是烂大街了。

内阁还可以通过票拟获得部分决策权,内阁首辅权柄大大重于次辅、大学士等阁臣,总揽朝政,是官僚系统的重要流传节点。军机处只是一个秘书机构,听旨办事,重大事情只能军机大臣一起商量,领班军机大臣只是主持作用,无法单独拍板,乃皇帝的附庸。

清朝统治者的专制使得财政、军事、民政等各条线是分散的,除了最高统治者没有第二个人能重新整合。明朝灭亡得如此之快在于权力中心散了,崇祯皇帝是藩王入京,权力中心还未与系统兼容,加上接手烂摊子,结构更加不稳定,。瘫痪,崇祯皇帝只能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和大学士,依旧不顶用。

今天重点说一下和中堂里面的“中堂”二字。”中堂“历史溯源关于中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唐宋时期,宰相在中书省办公被称作中堂;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元朝;第三种则是明朝内阁办公的地方,阁老居于中央,中书舍人居于两旁,于是被称为中堂。

但是,不管起源于什么时候,中堂真正走上历史舞台是到了清朝。

清朝中堂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继承明朝制度,中央设六部,没有丞相。满清为了让满族能掌控绝对权力,所以六部尚书都是安排满人担任,但是满人懂得马上打江山,能很好治理六部的人才缺很少,于是不得已又给六部配备一名汉人尚书。所以在清朝,六部都有两名尚书,一名是满人,一名是汉人,满人尚书为尊,但是汉人尚书可以看作是“常务尚书”。外行领导内行,干事的受制于喝茶的,时期一长,双方都相互不满,工作无法开展,于是皇帝又给六部分别派一个最高领导者。议事的时候满人尚书坐在左侧,汉人尚书坐在右侧,这么最高领导者就坐在中间,这就是中堂!

哪些人能当中堂呢一般情况下,中堂大人都是大学士,但是不是所有的大学士都能当中堂。清朝大学士实行三殿三阁制,即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满汉全各一名,但是清朝内阁不像明朝内阁那样有权柄,特别是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大学士只有进入军机处才能参与国家大事决策。通常情况下也只有进入军机处的大学士才有可能被任命为管部大学士。另外,皇子也会被任命为管部王爷,比如说《雍正王朝》中,四爷管吏部、八爷管户部、十三爷管刑部、十四爷管兵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权柄。

纪晓岚离和珅差多远不同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嬉皮笑脸,真正的纪晓岚离和珅差了十个刘墉!纪晓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刘墉: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地方任职就不体现了)和珅: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

步军统领;上面最有含金量的官职有领班军机大臣(名副其实的宰辅)、领侍卫内大臣(皇帝亲信中的亲信)、吏部尚书(掌管所有官员的升迁考核,六部排名第一)、内务府总管(替皇帝管理小金库,亲信中的亲信)、步军统领(京城治安最高长官,保护皇帝的身家性命)、户部尚书(管理国库,天下钱财、土地、民籍,六部排名第二)。所以和珅是宰相,刘墉顶多算个副宰相,纪晓岚则是九卿之一,地位差距还是很大的,两人根本不可能并排走路,于礼不合。可以称和珅为和中堂,但是万万不可以称纪晓岚为纪中堂!

我们看到近代史上,李鸿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代表清政府到日本谈判。日本内阁还别有用心称李是"中国的伟人"。而李鸿章是被众大臣尊称为"中堂大人"。可见中堂相等于内阁首辅,宰相之类。

和珅是大学士,当过中书省的要员,是正一品中正大官,不离康熙皇帝左右。电视剧中,和珅和纪晓岚经常斗嘴,互相制肘,惹得康熙大帝常常哈哈大笑。

因此,和珅当是当朝皇上红人,大学士中书省重臣,位居中堂的首席宰辅。丝毫不亚于李鸿章的"中堂大人"。

而和珅的权力和能量,更是李鸿章所望尘莫及的。也许一个是处在盛世之中,一个是陷入衰世之时。和珅是贪腐敛财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疯狂地步,死后光是已列在抄家清单中的108批中的任何一款财富,都是有几千万之巨。光这已知的这些财富,都足可以与清廷几年的GDP总和相争雄。

因此和珅生前左右逢源,权势灼人,鼎盛之极,百官无人能出其右。死后一朝清算,骇人听闻,据说雍正皇帝刚毅如铁,也不禁被呆住了:"富可敌国啊!"

和珅被称为中堂,是因为他在清朝官制中的职位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属于中堂官之一。

中堂在清朝中属于八品中正官中的一种。

中堂官是清朝皇帝身边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和管理皇帝身边的事务,包括卫勤、仪仗、礼仪、文书、宫内制造等等。

中堂官分为左、右两堂,每堂设大堂和小堂各六员,中正为正八品,大堂为从九品,小堂为正九品。

八品中正是官品的第五级,比七品中丞低一级,但在中堂官中是极为重要的高级官员。

和珅是清朝乾隆朝的重要官员,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官职为六品中正,相当于清朝中堂官中的上级。

和珅在官职方面的成就和财富累积都极为惊人,被称为清朝的“第一大贪官”。

和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其在宫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主持许多大型建筑和庆典活动,并且对乾隆皇帝极为得力,所以被封为“中堂”。这个称号意为“皇帝左右侍立之位置”,象征着他在皇帝身边扮演的关键角色。关于中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唐宋时期,宰相在中书省办公被称作中堂;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元朝;第三种则是明朝内阁办公的地方,阁老居于中央,中书舍人居于两旁,于是被称为中堂。

首先,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名善保。人家不姓和,电视剧叫“和大人”是不对滴。

和珅,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奉天府开原县,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

他的儿子叫丰绅殷德,钮祜禄氏,字天爵,号润圃,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大臣,乾隆帝宠臣和珅嫡子。乾隆帝赐名丰绅殷德,迎娶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

不论人品论才能。和珅先后担任过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步军统领。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分别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军统领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和国家安全局局长。之后又晋升为户部尚书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兼署兵部尚书,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兼国史馆正总裁、文渊阁提举阁事,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最高为一等忠襄公(王公大臣)。

和珅妥妥地高官。身兼财政部长、国防部长等过个部门一把手。和珅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内阁首席大学士。所以称为“中堂”。

中堂不是官职,是尊称,只是一个虚名,以表示对官员的尊重,并不代表着拥有实际的权力。

中堂的来历

中堂这个称谓最早在唐朝开始出现,唐朝时继续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且设立多宰相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以及中书省这三个部门的最高首领就被称为宰相,宰相们商议朝政的时候都在政事堂,一开始政事堂设立在门下省,公元683年移到中书省,后来就因为在中书省办理朝政而取名为中堂。

和中堂的由来

由此可以看出,和珅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为他曾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后来又升为文华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特别尊贵的品级,所以被称为“中堂”也就无可厚非,另外他也实际掌管清朝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几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访的时候总是享受宰相的礼遇。

结论

所以中堂只是对他的一个尊称,表示尊重他而已,并不是一种官职或官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